微体古生物学报

  • 松辽盆地D80井嫩一段介形类化石壳体特征及生物地层

    覃祚焕;席党鹏;黄清华;聂志阳;曹文心;万晓樵;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富含介形类化石,是系统研究Santonian期陆相介形类的理想层位。论文对中央坳陷区D80井嫩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生物地层和壳体特征分析。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1属30种,划分出6个介形类化石带,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描述了该段介形类化石的壳体结构,共识别出4种壳饰类型,8种壳形结构,基于介形类壳体特征和其他证据,初步探讨了该时期湖盆湖平面的变化特征,显示出嫩一段时期松辽湖盆湖平面经历了由深逐渐变浅的过程。

    2015年03期 v.32 21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7 ]
  • 湖北宜昌远安真金和界岭奥陶系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英文)

    王志浩;Stig M.BERGSTRM;马譞;宋妍妍;张元动;

    本文描述了采自湖北宜昌远安真金和界岭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它们有Baltoniodus prevariabilis,Drepanoistodus venustus,Panderodus gracilis,Periodon aculeatus,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P.varicostatus?,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和Y.protoramosus等,确认宜昌地区牯牛潭组顶部应归属于奥陶系达瑞威尔阶Pygodus serra带之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亚带,并可与宜昌黄花场剖面和南京汤山外杆沟剖面同名组顶部及新疆柯坪羊吉坎剖面一间房组顶部的牙形刺带相对比。同时,它要比重庆城口大槽剖面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带低3个带(Pygodus anserinus带至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这一事实也说明了牯牛潭组顶部在中国扬子地台的穿时性。

    2015年03期 v.32 23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9 ]
  • 甘肃永昌早二叠世两种科达叶的微细构造及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王浩飞;王文佳;李瑞云;徐小慧;杨国林;王瑾;孙柏年;

    角质层微细构造是鉴定植物属种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又在古气候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从甘肃永昌下二叠统采获了角质层保存较好的两种科达叶化石,详细分析了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结合其外形特征进行了属种鉴定:其中一种鉴定为淮南科达(Cordaites huainanensis Chen),另建立了一新种,命名为永昌科达(Corda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本文选取与化石标本的宏观形态和角质层微观形态较为相似的长叶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作为其现存最近对应种,初次尝试利用化石气孔特征重建了甘肃永昌早二叠世的古大气CO2浓度。

    2015年03期 v.32 243-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9 ]
  • 藏南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分析

    韦利杰;刘小汉;李广伟;周学君;

    甲查拉组位于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的江孜盆地,是江孜地区的最高海相地层,被视为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的主要证据。通过对甲查拉组剖面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1 Ulmipollenites minor+Ulmoideipites-Myricipites组合带;2 Quercoidites-Caryapollenites组合带;3 Abiespollenites-Betulaceo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组合带。甲查拉组孢粉植物群揭示出其沉积自晚古新世开始,其沉积结束可能延续到早渐新世。推测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为温暖湿润的暖温带或亚热带气候,始新世中晚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早渐新世为温和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2015年03期 v.32 25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1 ]
  •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始新世—渐新世孢粉、藻类与地层对比

    夏雪飞;张宁;喻建新;易层;

    南堡凹陷是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小型构造单元。为深入研究南堡凹陷古近纪孢粉组合,采集了Gp1和Np288等七口钻井样品。经传统酸、碱处理法获得孢粉化石,并在研究区古近系地层中划分出六个孢粉亚组合:沙三段4亚段的Ephedrip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Ulmoideipites tricostatus-Pterisisporites属于始新世鲁特期、沙三段1—3亚段的Quercoidites microhenrici-Ulmipollenites minor属于始新世中晚期、沙二段的Ephedripites-Rutaceoipollis-Meliaceoidites与沙一段的Quercoidites-Meliaceoidites属于渐新世早期、东二段与东三段的Ulmipollenites undulosus-Piceae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与东一段的Juglandaceae-Celtispollenites属于渐新世中晚期。研究区古近纪孢粉组合与黄骅坳陷中北区及滩海地区的孢粉组合可以形成良好对比,并且研究区局部出现的沙三段4、5亚段与渤海湾盆地普遍出现的沙河街组四段上部为同一时期的产物。

    2015年03期 v.32 269-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3 ]
  • 孢粉信息函数在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河街组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吴炳伟;

    为了加强含油气盆地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寻找古环境研究的多种途径,探索用孢粉信息函数半定量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孢粉是气候变化敏感的信息载体,气候适宜,孢粉信息函数值越高,而且在沉积过程中,从岸边到湖盆中心,随着水体加深,孢粉信息函数值逐渐降低。利用孢粉信息函数的这种变化规律,按<2.0、2.0—2.1、>2.1三个参数值,将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盆划分为半深湖、浅湖和滨浅湖环境。并依据沙河街组孢粉信息函数值从沙四段到沙一段呈现低(1.97)—高(2.12)—低(1.88)—高(2.28)的韵律性变化,判断古气候呈干热—潮湿—干热—潮湿的旋回性演变。西部凹陷沙河街组孢粉信息函数的变化规律与古气候演变有很好的响应,同时与盆地不同发育阶段的古地貌、古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孢粉信息函数是重建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弥补缺少大化石给含油气盆地沉积环境研究带来的不足。

    2015年03期 v.32 285-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3 ]
  • 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海侵的微体古生物记录

    陈双喜;赵信文;孙荣涛;黄长生;曾敏;刘凤梅;陈雯;邵磊;

    海平面波动历史对认识低海拔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年代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岩芯的沉积特征,通过对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QZK1和QZK4孔微体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分析,发现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古生物化石均仅出现于两孔全新统的灰色粘土层中。微体化石分布特征显示: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海侵从早全新世,或稍早的晚更新世开始,而QZK4孔620cm附近可能记录了全新世海平面的最高值,之后海平面开始下降至现代高度;前人报道的晚更新世海侵发生时间内,两孔中发育陆相地层,未发现海侵沉积。

    2015年03期 v.32 29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3 ]
  • 珠江口盆地西部渐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年代地层研究

    李珊珊;彭松;邓勇;谢金有;张伟;刘新宇;

    珠江口盆地西部保存记录了渐新世以来较为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为生物地层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笔者以5口钻井为依托,根据经典钙质超微化石分带、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2015)以及ODP184航次等建立的西太平洋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成果,识别出NP24—NN16共14个钙质超微化石带,重新厘定了研究区的生物事件年龄,建立了珠江口盆地西部渐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年代地层格架。并讨论了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问题,将Sphenolithus ciperoensis,Zygrhablithus bijugatus,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的末现面以及Helicosphaera carteri,Cyclicargolithus abisectus的初现面作为古近系与新近系界线的标志生物化石。

    2015年03期 v.32 308-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5 ]
  • 黔东北石阡志留系雷家屯组的生物-岩相分异

    毛颖颜;李越;倪超;

    黔东北石阡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的雷家屯组属灰岩和碎屑岩混合相,其分布限于滇黔桂古陆以北离岸几十千米范围内的浅海区。出露于枫香铺子沟、雷家屯、白沙龙口—筷子山、白沙均田和本庄岩门的5个剖面存在生物-沉积相的差异性。铺沟村粉砂岩—泥岩含量高于灰岩,达到4∶1,壳相化石丰度最低且无生物礁滩灰岩沉积;其它4个剖面的碎屑岩—灰岩比例约1∶1,雷家屯壳相化石最丰富,上部出现米级厚度的珊瑚-层孔虫点礁;筷子山剖面的雷家屯组下部开始出现雏形礁,之上的礁核灰岩现已被剥蚀掉,但从礁基的菲利普构造和礁翼塌积岩推测,点礁的正向隆起规模是很明显的;均田剖面仅出露雷家屯组上部约7m的地层,多为粉砂岩和生屑灰岩薄层;岩门剖面多为薄层细颗粒生屑滩相灰岩,近顶部出现钙质微生物形成的叠层石。偏西剖面的雷家屯组顶部展现侵蚀面、泥裂等现象,是桐梓上升期海底暴露的证据,唯有最靠东的铺沟村雷家屯组顶部未见暴露标志,与之上马脚冲组呈整合接触。

    2015年03期 v.32 317-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5 ]
  • 陕南西乡寒武纪梅树村期的马哈螺类化石

    邵铁全;王琪;刘云焕;唐汉华;李源;郑攀林;祝成宇;刘福田;秦娟;贺华华;刘思宇;

    根据陕西西乡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获得的64枚马哈螺类化石个体的壳形和纹饰特征类型,确认该类化石有6个属,同时对其中3个属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并建立了西乡中间锥新种Mediata xixiangensis sp.nov.。文中还对马哈螺类化石个体的不同部位进行了能谱分析和个体长宽高的测量统计,结果显示马哈螺类的壳质成分是磷酸钙,含少量氟和铝元素。马哈螺类的个体均较小,不超过1 mm,其中长度一般为300—700μm,宽度为250—550μm,厚度为200—300μm。上述研究对今后世界范围内寻找和研究此类化石,尤其对单板类的起源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2015年03期 v.32 329-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4 ]
  • 《微体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正>一、本刊为微体古生物学会所属各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提高。二、本刊主要刊载有关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和动态报道、学术思想讨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及国内外重要微体古生物学论著的简介和评述。三、来稿要求:1.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0 000字,并附200—300字的中文提要,以及与其相应的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一般3—8个。简讯一般不超过2 000字。文稿要求论点明确,化石图影清晰,文字简明,标点符号准确。

    2015年03期 v.32 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