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古生物学报

  • 澳大利亚Otway盆地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英文)

    包金松

    一个白晚垩世的介形类化石组合首次被发现在 Otway盆地的钻孔中。化石产于 Eum eralla组的灰色砂泥岩中。 Eum eralla组是依据孢粉材料而确定其时代为早白垩世 ,即相当于 Barrem ain- Albian阶。介形类化石包括 10属 :Cytherelloidea sp.1,Bairdia cf.austracretacea Bate,B?sp.juv.?,Eucythere?sp.,Cydocypris sp.,Darwinulacf.contracta Mandelstam,D.?sp.1,Cyprois sp.,Talicypridea sp.,Zigiphocypris sp.,Eacyprissp.及 Candonasp.。它们代表一个中、新生代混生的面貌 ;其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依据生态的差异 ,介形类化石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合 :海陆混合相和淡水—半咸水相。前者包括 Cytherelloidea和 Bairdia见于 Crayfish1A钻孔中 ,而后者 Dar-winula,Ziziphocypris和 Cyclocypris产于 Penola1和 Katnook2钻孔中。海相属 Cytherelloidea和 Bairdia发现在5 40 .4- 5 43.1m(Eumeralla组井深 195 7- 477m在 Crayfish 1A钻孔中 ) ,代表着 Eum eralla组上部发生的一个晚白垩世海侵。

    2002年01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青海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介形类属Ilyocypris壳面瘤状装饰的分类意义

    杨藩,孙镇城,张永华,乔子真

    Ilyocypris是陆相介形类的一个常见属。对其壳体外层瘤状凸起分类意义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具瘤或经常具瘤的 Ilyocypris分子进行研究并初步查明其瘤状装饰分类意义的基础上 ,将其鉴定描述为三个种 :Ilyocypris gibba,I.echinata和 I.salebrosa。前者个体发育中壳瘤减少直至消失的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变迁的相关性表明 ,I.gibba的壳瘤发育程度是表型特征 ,区内原定的 I.biplicata和 I.bradyi实为 I.gibba的无瘤类型。I.echinata的壳瘤也不具备分类意义。I.salebrosa则不同 ,其鲜明而巨大的后背瘤足以与 Ilyocypris属的其它种区别开来 ,是稳定的种征。

    2002年01期 1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黄嫔,朱怀诚,王阿云

    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中、下部产有丰富的孢粉化石 ,保存完好 ,共计 5 5属 132种 (包括 3新种 ) 2个未定型孢子及 1个疑源类未定类型。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化 ,自下而上分为两套组合 :Cyclogranisporites-Gulisporites- L aevigatosporites- Florinites组合 (简称组合 1)和 Calamospora- Gulisporites- Vesiculatisporites- Florinites组合 (简称组合 2 )。根据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及其与相关组合的对比 ,将组合 1的地质时代归为早二叠世早期 ,组合 2的时代归为早二叠世晚期。文中描述孢子 3新种 ,图示孢子花粉 91种。

    2002年01期 3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皖南早寒武世荷塘组海绵骨针化石

    胡杰,陈哲,薛耀松,王金权,王金龙,袁训来

    本文报道皖南休宁县早寒武世荷塘组黑色页岩中产出的海绵骨针化石组合 ,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分异度 ,它们以二轴四射针、T型针、三轴六射针和三轴五射针为主。骨针形态完整 ,并保存了内部轴丝、轴管以及同心圈层等微细构造。黄铁矿化在化石的保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石产出的时代可能为梅树村阶至筇竹寺阶 (Tomm otian- Atdabanian) ,这个化石组合证实了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已开始迅速分异。

    2002年01期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江苏下扬子区寒武系—三叠系牙形刺色变指标(CAI)图及其意义(英文)

    祁玉平,祝幼华

    本文对多年来积累的江苏下扬子区寒武系—三叠系牙形刺 CAI材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 ,并采用 AnitaHarris建立的统一标准 ,编制了本区寒武系—三叠系的 5幅牙形刺 CAI图 ;进而结合牙形刺 CAI与镜质组反射率(Ro)的对应关系 ,对上述各系的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评价 ,对本区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年01期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海北部0.36—1.02Ma高分辨率碳屑记录及天然火

    黄翡

    依据南海 ODP1144站下段 (2 2 5 .7— 5 0 1.3m,ca.0 .36— 1.0 2 Ma)碳屑、孢粉记录 ,将 1144站下段 2 2 5 .7—5 0 1.3m划分 19个碳屑、孢粉组合带 (11— 2 9) ,并分别与氧同位素 11— 2 9期 (MIS11— 2 9)相对应。冰期时 ,草本植物花粉和碳屑总沉积率增加 ,气候干燥 ,天然火的强度较大 ;冰期 MIS2 4,大陆内部及冰期出露的大陆架上的天然火灾强度相对最弱 ;而冰期 MIS12 ,大陆内部及冰期出露的大陆架上的天然火灾强度相对最强 ;间冰期气候湿润 ,草本花粉和碳屑总沉积率降低。一方面由于间冰期海平面上升 ,大陆架被淹没 ,导致碳屑来源减少 ;另一方面亦反映天然火灾强度减低。间冰期 MIS17,2 5和 2 7碳屑沉积率分别较冰期 MIS18,2 4及 2 6略高 ,推测间冰期 MIS17,2 5和 2 7冬季风强度仍相对较强 ,大陆内部天然火灾强度亦相对较强。

    2002年01期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北安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万传彪,乔秀云,孔惠,金玉东,孙跃武,刘鹏举,杨建国,任延广

    本文研究黑龙江北安地区下白垩统 2个岩石单位中的孢粉组合。其中营城组孢粉组合是松辽盆地北部营城组孢粉化石类型最丰富的组合 ,时代属巴列姆期或巴列姆 -阿普第期 ;沙河子组下段孢粉类型相对较少 ,组合时代暂定为早白垩世早期 (可能相当贝里阿斯 -戈特列夫期 )。沙河子组下段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营城组沉积时期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下 ,南方的干旱气候对北安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

    2002年01期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沟鞭藻的起源:分子地球化学证据

    林青,林壬子

    沟鞭藻为单细胞的原始的海洋生物。古生物学家根据形态特征 ,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认为沟鞭藻可能在前寒武纪时已存在 ,并推测古生代疑源类可能是现代沟鞭藻的先祖 ,但确凿的沟鞭藻囊孢的化石记录始于晚三叠世。生物标志物以分子化石的形式记录了沟鞭藻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在古生代及前寒武纪地层中甲藻甾烷及三芳沟鞭藻的检出 ,建立了沟鞭藻与其古代先祖 (疑源类 )的联系 ,提供了沟鞭藻先祖前寒武纪存在的证据。

    2002年01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花粉形态与风媒植物母体地理分布间的关系

    陶明华

    本文对部分风媒植物花粉形态特征 ,及其母体植物地理分布情况进行了对照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 ,同一分类系统内 ,小个体花粉者 ,其母体植物地理分布趋向于较优越环境。对于具气囊花粉而言 ,具较大气囊者 ,或者花粉本体较小者 ,其母体植物趋向于分布在低纬度或较低海拔环境。并且 ,产大个体或球状花粉者 ,往往具有较强的单种成林倾向。本文首次指出了花粉形态与母体植物地理分布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学关系 ,并首次将动态概念引入植物生态学领域 ,认为花粉形态特征作为一项重要的参变量 ,通过种间生存竞争过程对母体植物适应倾向施加影响 ,进而影响物种的生活习性。那些在花粉的传播及授粉过程中稍占优势的物种 ,其自然分布域趋向于比较优越的环境。本文仅作为一种尝试 ,试图为动态植物生态学研究 ,乃至植物生态演化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2002年01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滇西南孟连曼信地区早石炭世磷结核中的放射虫

    张凡,冯庆来

    滇西南昌宁—孟连构造带下石炭统平掌组火山岩之硅质岩夹层中 ,存在大量结核 ,X衍射分析证明 ,这些结核全部为磷结核。其中一块磷结核经分析 ,获得放射虫化石 7属 9种 (其中包括一未定种 ) :Albaillella paradoxaDeflandre,Archocyrtium sp.,Robotium validum Cheng,Triaenosphaera sicarius Deflandre,Entactinia herculea Fore-man,Entactinia parva Won,Astroentactinia multispinosa (Won) ,Entactinosphaera inusitata Foreman,Entacti-nosphaera palimbola Forem an,均属杜内期中期 Albaillella paradoxa带。这些磷结核应该沉积在上升洋流形成的洋岛环境 ,而不是裂谷中。

    2002年01期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