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古生物学报

  • 西藏南部放射虫微体古生物研究进展

    杨群,松冈笃,王玉净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以及该带之南的沉积地层带 (特提斯沉积区、北喜马拉雅亚区 )中广泛发育着大量含放射虫地层。放射虫研究在确定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解释造山带复杂的地层层序以及揭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古近纪碰撞之前的古海洋盆地的演化历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已发表的文献以及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初步成果显示 ,藏南地区的含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分布为中三叠世 (安尼期 )至晚白垩世 (土仑期 )。这些地层的岩性包括硅质岩、硅质泥岩、凝灰质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等。尽管藏南的放射虫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 ,但系统的放射虫研究与地层研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

    2002年02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

    王克良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沉积分布非常广泛。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二叠世各沉积中均含有大量的有孔虫化石。其中尤以维宪期和长兴期沉积中的有孔虫化石最为丰富和保存极佳。本文描述了较为常见和特征的分子共 11科 30属 6 5种 ,其中 8个为新种。根据分析和比较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和特征与我国华南地区同期地层中所见有孔虫动物群基本一致 ,同属“南方型”生物群。同时也与特提斯海域同期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非常近似。因此可以说明横断山地区当时的海水不仅与我国华南海域及特提斯海域都是相通的 ,同时都繁衍着大致相同的有孔虫动物群。它们均生活在温暖和盐度较为正常的浅海水域中

    2002年02期 11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罗甸上石炭统罗苏阶和滑石板阶牙形刺序列的再研究

    王志浩,祁玉平

    本文详细描述了贵州罗甸纳水上石炭统罗苏阶 (L uosuan)和滑石板阶 (Huashibanian)的牙形刺序列 ,自上而下可详细划分为 :Diplognathodus ophenus- D.ellesmerensis,Idiognathoides ouachitensis,Streptognathodus expan-sus,Idiognathoides sulcatus parva,Idiognathodus primulus- N eognathodus bassleri,Idiognathodus primulus-N eognathodus symmetricus,N eognathodus symmetricus,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 I.pacificus,I.sinuatus,I.sulcatus sulcatus和 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等带。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Idiognathoides ouachitensis和 Mesogondolella clarki的首次出现分别代表罗苏阶、滑石板阶和达拉阶的开始。根据牙形刺和有孔虫的序列 ,罗甸纳水剖面上石炭统的罗苏阶和滑石板阶可与俄罗斯的巴什基尔阶 (Bashkirian)、莫斯科阶 (Moscovian)以及北美的莫罗阶 (Morrowan)和阿托克阶 (Atokan)对比

    2002年02期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云南鹤庆晚第四纪介形类生态特征初探

    彭金兰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钻孔剖面分析出介形类 13属 ,32种 ,多为地方性属种。根据介形类丰度、分异度、百分含量及组合分子在剖面中的分布情况 ,结合剖面同步分析的总有机碳含量 (TOC)、碳 -氮比 (C/ N)、碳酸盐含量、孢粉等数据 ,并利用已有相关的介形类生态资料 ,对介形类生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矿化度、水流动态、水循环状况、p H值、深度、湖泊流域生产力等环境因素对介形类组合面貌、定量数据、壳饰等特征均有一定影响。其中 ,介形类丰度、分异度与温度、矿化度关系最为密切。

    2002年02期 14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新元古代陡山沱组具细胞裂殖结构的丝状蓝藻

    高峰,陈均远,李家维

    新元古代陡山沱组丝状蓝藻化石 Oscillatoriopsis sp.,具丝状蓝藻化石记录中罕见的细胞分裂结构 ;其胞壁内陷的二等分裂方式 ,可能的丝体断裂结构 ,是现生丝状蓝藻生长和繁殖的典型特征 ;不具异形胞结构的形态特征 ,可能与其当时生存的海底表面的缺氧环境有关 ;这种基底环境 ,可能有利于 Oscillatoriopsis sp.等磷酸盐化化石细节构造的保存

    2002年02期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黔南紫云四大寨长兴期小有孔虫

    顾松竹,裴景成,杨逢清,高勇群

    首次报道了产自贵州紫云四大寨剖面长兴期的有孔虫动物群 ,共计有 9属 2 2种。将此动物群与华南长兴期其它地区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对比

    2002年02期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陕南川北志留系特列奇阶宁强组礁相中的微生物岩和钙藻

    李越,穆西南,KERSHAW Steve

    分布于扬子区西北缘宁强—广元地区志留系宁强组以约三千米厚的浅水相泥页岩、海相红层夹灰岩为特征 ,部分灰岩层段中发育生物礁。通过对礁灰岩的微相分析表明 ,菌藻类可通过四种方式参与造礁过程 :1)叠层石 ;2 )凝块岩 ;3)核形石 ;4 )钙藻碎屑堆积。其中以叠层石和凝块岩最为常见 ,它们对灰泥基质起显著的粘结作用。而核形石和钙藻相对较少。有的叠层石出现于礁顶相并作为后生动物骨架岩造礁衰减的标志

    2002年02期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新疆三塘湖盆地塘浅3井中侏罗世孢粉组合

    黄嫔

    本文对在新疆三塘湖盆地塘浅 3井 10 6— 70 1m层段发现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共获孢子花粉5 2属 12 0种 (包括相似种和未定种 ) ,疑源类化石 2属 2种及一个未定类型 ,根据孢粉属种及其含量的变化 ,自下而上分为两套组合 :1) Cyathidites minor- Osmundacidites- Cycadopites- Quadraeculina组合 ;2 ) K raeuselisporites ma-nasiensis- Classopollis- Quadraeculina组合。第一组合产于该井 4 13— 70 1m层段 ,时代归为中侏罗世早期 ,赋存地层相当于西山窑组 ;第二组合产于 10 6— 4 13m,时代归为中侏罗世晚期 ,赋存地层相当于头屯河组。系统分析组合中主要孢粉属种及其母体植物的生长环境 ,推测新疆三塘湖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温带或亚热带气候 ,晚期为亚热带气候

    2002年02期 17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依兰—伊通地堑方正断陷孢粉组合及其地层层序

    黄清华,孔惠,金玉东

    根据大量钻井岩心中的孢粉资料 ,建立了方正断陷内白垩系至新近系 5个孢粉组合 ,讨论了其地质时代。并结合岩性资料 ,首次将乌云组和富锦组引入方正断陷 ,提出了方正断陷不仅发育有古近纪新安村组和达连河组 ,而且还发育有晚白垩世方正组、古近纪乌云组、宝泉岭组以及新近纪富锦组 ,进而完善了方正断陷区沉积地层层序

    2002年02期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苔藓动物18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生初探

    郝家胜,杨群,李春香,张克云,孙晓艳

    本文对我国沿海较为常见的 8种唇口目苔藓动物的 18S r RNA基因进行了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结合已知的其它苔藓动物 (包括内肛动物和外肛动物 )以及腕足动物和帚虫的相应序列 ,运用分子系统学方法 ,研究苔藓动物门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 ,外肛动物和内肛动物构成苔藓动物分子系统树中的二大平行支 ;本文测定的大室膜孔苔虫与 Giribet等测定的膜孔苔虫在系统树中的位置间隔较远 ;结果也支持外肛动物包含被唇纲和裸唇纲两大类群的形态划分 ;而关于裸唇纲特别是唇口目内部的系统发生关系 ,分子数据的分析结果和形态分类之间的分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2年02期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应用孢粉学及其新进展

    潘建国

    本文从应用孢粉学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孢粉学在油气形成原始物质、环境科学研究、植物分类、农业与养蜂业等应用方面的进展 ,并对孢粉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行了总结 ,期望对我国孢粉应用研究有所裨益。

    2002年02期 206-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