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净,杨群,松冈笃,小林健太,武井雅彦,曾庆高
西藏南部泽当西金鲁村附近发现的一套硅质岩含有两个放射虫化石组合 :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组合和Pseudostylosphaera nazarovi组合。这些放射虫化石可以同中三叠世拉丁期至晚三叠世卡尼期放射虫动物群对比。这套硅质岩为一外来岩体 ,包括在由高劈理化泥岩组成的混杂岩基质中。这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三叠纪放射虫的首次报道。
2002年03期 215-225+227-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王志浩,祁玉平
本文详细描述了华南贵州罗甸纳水和紫云羊场石炭 -二叠系的界线牙形刺序列 ,并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S.constrictus,S.isolatus,S.wabaunsensis,S.tenuialveus和 S.firmus带 ,而 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现则代表了二叠系的底界。本文讨论了世界各地石炭 -二叠系界线牙形刺序列的对比。
2002年03期 228-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夏凤生
本文建立了新科 Fenestraporidae及其一个新属 Aviculofenestella和它的两个新种 A.triapertalis,A.que-napertalis被建立和描述了。它们发现于藏北羌塘盆地中侏罗世巴柔期的地层内。新属和限于北美和中亚高加索地区早泥盆世晚期和中泥盆世的已知的窗孔苔虫 (Fenestrapora) ,都显示了似鸟头体的构造。然而 ,新属中所有的这种似鸟头体构造 ,只分布于横枝上。本文也讨论了窗孔苔藓动物和其它各类苔藓动物之间可能的亲缘关系。作者推测 ,窗孔苔藓动物是由隐口苔藓动物的叶孔苔虫 (Parachasmatopora)经中奥陶世的原始的窗孔苔藓动物 Moore-phylloporina发展来的。新属的发现更进一步提供了支持这样一种假设 ,即 :“唇口苔藓动物是由窗孔苔虫经新属鸟头窗格苔虫 (Aviculofenestella)发展来的”假设的重要证据。
2002年03期 237-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翡,孙湘君
依据南海 ODP114 4站下段 (2 2 5 .7— 5 0 1.3m ,ca. 0 .36— 1.0 2 Ma)孢粉记录 ,将 114 4站下段 2 2 5 .7— 5 0 1.3m划分 19个组合带 (11— 2 9) ,并分别与氧同位素 11— 2 9期 (MISs11— 2 9)相对应。冰期时 ,花粉总沉积率增加 ,孢粉组合以松粉 (Pinus)、蕨类植物孢子 (Fern)含量降低 ,草本植物花粉 (H erb)含量增加为特征 ,气候干冷 ;间冰期时 ,则相反 ,间冰期孢粉组合特征反映其气候特征与现代相似。约 0 .82 Ma后孢粉组合中的热带山地针叶类分子叶枝杉(Phyllocladus)的出现 ,以及草本植物禾本科 (Gram ineae) ,莎草科 (Cyperaceae)取代耐干冷的蒿属 (Artemisia) ,可能与夏季风增强有关 ,这一现象可与中国第四纪黄土 -古土壤记录进行比较。
2002年03期 256-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黄嫔,张光富
本文对产自吉林延边地区智新盆地大拉子组上段的孢子花粉进行了系统研究 ,共计 36属 91种 ,另有疑源类化石 1属 2种 ,组成以 Classopollis- Cicatricosispor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根据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和与相关组合的对比 ,其时代应归为早白垩世晚期。根据疑源类和主要孢粉属种可能的母体植物生长环境 ,推测在早白垩世晚期吉林延边地区智新镇是一个宁静的湖泊 ,气候温暖、干燥。
2002年03期 26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陈立德
软骨鱼类的微体化石具有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对比潜力 ,还可以用于有机成熟度的分析。贵州关岭中晚三叠世法郎组产数量丰富、类型繁多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 ,本文按照形态分类系统 ,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描述。
2002年03期 276-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琴琴,杜品德,黄智斌,吴新莹,李猛,谭泽金
石炭纪轮藻化石比较罕见 ,本文论述了塔里木盆地井下大量的石炭纪轮藻化石 ,同时发现了南、北两个不同的轮藻植物群 ,这些资料对其演化、分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03期 288-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辉明,张振来
本文记录了鄂西秭归盆地东缘泄滩组上部 2 1个属 36个种的孢粉植物群 ,其中包括 3个新种。讨论了主要属种组合特征和地层延限。根据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组合在国内外的对比 ,提出泄滩组上部 Cyathidites minor-Classopollis- Callialasporites组合的时代属于中侏罗世。这个组合以桫椤科、掌鳞杉科植物的繁盛 ,和出现大量 Cal-lialasporites母体植物为特点 ,暗示泄滩组上部形成于炎热而干旱的气候环境。
2002年03期 30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学英
通过对苏南句容 A1 0 井的孢粉研究 ,首次发现了上二叠统龙潭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组合特征 ,与国内同时期的孢粉组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并用孢粉热变指数和有机质类型 ,对龙潭组进行了油气评价。为苏南地区晚二叠世的地层对比 ,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
2002年03期 309-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范迎风,顾勤,黄俊峰,高渐珍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产有丰富的藻类化石 ,淡水藻类与半咸水、咸水藻类相互交替的两个旋回在纵向上分布明显 ,即 :沙四、沙二段为淡水藻类 (主要为轮藻 )发育期 ,沙三、沙一段为咸水、半咸水藻类 (主要为沟鞭藻 )发育期。根据藻类化石的生态分析 ,认为沙三、沙一段沉积期湖水的咸化事件是由海侵造成的。
2002年03期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成源2002年03期 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