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彦立;李铁刚;
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和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是两个形态学易混淆,但被广泛使用并具有重要环境指示意义的有孔虫。通过对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6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水平分布调查,并连续17个月对潮间带分低潮区和高潮区进行了季节调查,对二者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和环境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A.aomoriensis和A.beccarii在潮间带的丰度都有季节性变化,体现冬高夏低的特点,前者一般在高潮区较多,后者在低潮区较多。二者的丰度从潮间带到陆架区随着水深的增加呈阶梯式锐减:平均含量分别达22%和39%;在水深<20m的陆架区平均含量分别降至15%和6%;在水深>20m的陆架区平均含量分别再次降至0.6%和1.4%。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对盐度和水深的响应相似,但对温度的反应存在差异:在潮间带环境,二者的丰度都与盐度显著正相关;在浅海陆架环境,二者的丰度都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无论在潮间带还是陆架海区,A.beccarii的丰度都与海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但A.aomoriensis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A.aomoriensis和A.beccarii对滨岸浅海都具有优越的指示作用,在古环境分析中,首先可根据二者的含量进行环境推测(潮间带或者陆架浅海),再利用不同环境下本文所建立的线性方程对海水温、盐、深进行大体的估算。
2015年01期 v.32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华洪;王伟;韩宏光;
早寒武世和埃迪卡拉纪中的球状化石,一些已被归入可能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由于具较为完好的三维保存方式以及近乎完美的胚胎发育序列,为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分类、谱系演化及发育生物学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材料。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多数寒武纪胚胎的生物学分类位置未定;而数量异常巨大、又有独自的保存方式的晚元古代陡山沱组胚胎的真伪和生物学归属,更是争议未消。通过对现生生物胚胎的实验埋藏研究,可以揭示出各类生物胚胎在腐解、埋藏各阶段的保存潜力,而现代胚胎在各实验埋藏阶段形态、结构的变化,也能为化石胚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本文就是通过对虾卵胚胎各发育阶段腐解保存潜力的实验模拟研究,试图为球状化石的形成机制和化石归属提供一些实验室依据。
2015年01期 v.32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薛云飞;万传彪;
岩石组合特征和同位素数据表明,松辽盆地来D13井137.0—142.0m井段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Albian期)营城组。104.2—137.0m井段光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 simplex)-拟榛莫米粉(Momipites coryloides)-朴粉未定种(Celtispollenites sp.)-具缘铁杉粉(Tsugaepollenites igniculus)组合特征可以与前人的大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对比,反映的都是暖温带至北亚热带中生气候,而与晚白垩世嫩江组的孢粉组合特征截然不同,应该确定为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的大安组。54.2—104.2m井段小蒿粉(Artemisiaepollenites minor)-拟桦粉未定种(Betulaceoipollenites sp.)-枥粉未定种(Carpinipites sp.)-水龙骨单缝孢未定种(Polypodiaceaesporites sp.)组合特征可以与前人的泰康组孢粉组合特征对比,反映的都是暖温带至北亚热带中生偏旱气候,这与前人依据岩石组合特征确定为泰康组的结论一致,孢粉组合时代分析表明,该井段沉积的时间为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初期。研究结果丰富了松辽盆地新近纪孢粉地层学内容,为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井下新近纪孢粉地层学对比提供了新资料,也为邻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对比以及古植被和古气候分析提供了新的依据。
2015年01期 v.32 2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兆生;李丽琴;王永栋;
对四川盆地东北缘宣汉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学研究,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59属113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35属62种,裸子植物花粉22属47种,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以及藻类化石1属1种。据此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提出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该孢粉植物群反映了一个以蕨类植物的真蕨类、石松类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和苏铁类群等占主导且较为繁盛的植被面貌,揭示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
2015年01期 v.32 4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4 ] - 罗武宏;张居中;杨玉璋;尹承龙;舒军武;
通过巢湖西岸湖泊钻孔的植硅体分析,结合AMS14 C年代测定,识别了5个植硅体组合带。根据各组合带主要植硅体类型变化特征,重建了该地区13.7—7.5cal ka BP的气候环境演变史,共分为4个阶段:1)13.7—12.9cal ka BP阶段,气候呈现温暖湿润的特点,降水量较大,其中晚期阶段(13.1—12.9cal ka BP)气候开始逐渐变凉变干;2)12.9—11.5cal ka BP阶段,降温幅度较大,降水量减少,可能对应全球性新仙女木降温事件;3)11.5—9.8cal ka BP阶段,气温有所回升,降水量增加,气候总体表现为温凉湿润;4)9.8—7.5cal ka BP阶段,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略有减少,并存在多次波动。其中8.4—8.2cal ka BP期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冷变干事件,可能代表了全球8.2ka的降温事件。上述结果很好地响应了区域性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填补了该地区之前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古环境演变研究的不足。此外,13.7—7.5cal ka BP期间,水稻植硅体的连续出现表明该地区可能一直存在水稻生长,表明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我国野生稻资源分布的北界至少已经到达巢湖流域。这一结果为研究我国史前野生稻资源的分布,以及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实证和新线索。
2015年01期 v.32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王楚楚;刘鹏举;张世红;尚晓冬;
埃迪卡拉纪是新元古代最后一个纪,是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间地质历史最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华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下部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以具刺疑源类为主的微体化石,其中有两个形态简单、分布广泛的类型——分别是以光面、球状为特征的Leiosphaeridia和光面囊胞状、具开裂特征的Schizofusa。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化石材料的细致观察与统计,对两者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Schizofusa开裂之前应为光面球体,即Schizofusa是某些光面球的发展演化后期阶段。
2015年01期 v.32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海军;昌新玲;杨芝林;姜红霞;吴亚生;
本文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苔虫的分布延限和演化规律。苔虫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鹰山组—一间房组中下部沉积期,苔虫多样性和丰度均很低;第二阶段为一间房组上部—吐木休克组沉积期,苔虫的多样性处在一种波动上升的状态;第三阶段包括良里塔格组良五段—良四段沉积期,苔虫多样性和丰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且绝大部分属种在接下来的第四阶段都有出现;第四阶段在良里塔格组良三段—良一段沉积期,是苔虫总体多样性明显增长的时期,也是本区奥陶纪苔虫的重要辐射期。随后,展开苔虫的多样性分析的研究。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苔虫的演化趋势与世界范围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是受苔虫宏演化规律控制的。
2015年01期 v.32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园园;王建坡;李越;
塔里木板块塔中井区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的沉积序列由碳酸盐岩台地区礁滩复合体灰岩构成,显示晚奥陶世由高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暖水浅海域生态组合。根据滩相灰岩的颗粒组成,可次分为生屑为主、生屑-内碎屑混合、内碎屑为主的三大类型,其中灰泥充填和亮晶方解石胶结均有。部分滩相是礁相单元的近源沉积,而内碎屑和生屑经各种营力改造后多以不同比例混合独立形成滩相。滩中的颗粒粒径一般多小于厘米级,仅部分核形石、珊瑚等颗粒可达到砾级,这些滩多堆积于最大风暴浪基面之上的深度。
2015年01期 v.32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倪超;李越;邓小杰;
黔东北石阡香树园剖面志留系底部的"龙马溪组"沉积于上扬子区黔中古陆近岸浅海带,与其它远岸相的龙马溪组下部的黑色笔石页岩差异很大,厚度仅3.3m,为黄色、黄绿色含粉砂质页岩夹6个灰岩薄层或透镜体。从灰岩中识别出叠层石、海绵、床板珊瑚、四射珊瑚、三叶虫、介形类、腕足类和棘皮类等化石碎片类型,指示了奥陶纪末赫南特冰期结束后,适宜于各类底栖生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在近岸区最早出现。
2015年01期 v.32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正>一、本刊为微体古生物学会所属各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提高。二、本刊主要刊载有关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和动态报道、学术思想讨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及国内外重要微体古生物学论著的简介和评述。三、来稿要求:1.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0 000字,并附200—300字的中文
2015年01期 v.32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