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超群;禹娜;赵泉鸿;马顺心;李德鹏;马相铭;
滴水湖作为人工新建湖泊,其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的跟踪数据对重建其他湖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013年7月和2014年8月对滴水湖现生介形类分布状况及水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滴水湖湖水盐度范围介于1.4‰—2.0‰之间,属于微咸水湖。12个采样点共鉴定出现生介形类13种,包括非海相类克氏丽星介Cypria kraepelini(G.W.Müller)和无偶斗星介Cypridopsis vidua(O.F.Müller),海相类中华洁面介Albileberis sinensis Hou、向岛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mukaishimensis Okubo、腹结细花介Leptocythere ventriclivosa Chen、东台新单角介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 Yang et Chen、长新中华花介Neosinocythere elongata(Hu)、闪光似异口介Paradoxostoma nitida Ho、典型中华美花介Sinocytheridea impressa(Brady)、长中华海花介Sinopontocythere elongata(Gou)、古屋刺花介Spinileberis furuyaensis Ishizaki et Kato、美丽刺面介Spinileberis pulchra Chen和丰满陈氏介Tanella opima Chen。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滴水湖12个样点的8种介形类和9个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介形类和环境因子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9个环境因子中叶绿素、总磷和电导率对介形类的分布影响最大,总氮和湖水水温对介形类也有一定影响;从物种分布状况看,相对于低分布频度物种,高分布频度(Y>0.01)物种对环境的耐受性更大,其中Cypria kraepelini和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物种。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发现,不仅自然环境因子(如电导率、水温等),而且人为干扰因素(如总磷、总氮)都对介形类分布的改变起到重要影响。
2015年02期 v.32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智礼;蔡习尧;李慧莉;
本文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露头剖面和典型钻井(草1井与托甫2井)剖面柯坪塔格组岩电及生物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央隆起区32口主要钻井的柯坪塔格组进行连井地层划分对比及地震剖面标定追踪。结合对等T0图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柯坪塔格组三段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柯坪塔格组上段分布最广,除麻扎塔格-塘参1-顺南地区以南没有发育外,其余地区均有发育,地层厚度一般在100—300m不等,在顺托果勒地区及方1井区以北分布厚度最大,超过了300m。柯坪塔格组上段总体分布表现出南薄北厚、东西分布不均的特点。柯坪塔格组中段与柯坪塔格组下段分布局限,仅在和4-顺西1-顺南3-塔中32井以北地区有发育。柯坪塔格组中段厚度一般只有40—60m,柯坪塔格组下段厚度一般为200—300m,两者厚度均表现出南薄北厚的分布特点。
2015年02期 v.32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9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智斌;昌新玲;杨芝林;吴亚生;姜红霞;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地层的苔虫化石丰富,保存良好,可以根据苔虫组合带进行生物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由下至上的6个苔虫化石组合带如下:(1)隐口目未定属组合带,(2)Eridotrypasp.-Bythopora sp.组合带,(3)Amplexopora minnesotensis-Rhinidictya nicholsoni组合带,(4)Prasopora grayae-Moorephylloporina sp.组合带,(5)Hallopora elegantula-Trigonodictya acuta组合带,(6)Atactoporella declivis-Lunaferamita nevadensis-Stictoporellasp.组合带。这6个组合带与各个地层单元对应关系为:鹰山组偶见隐口目未定属组合带,一间房组含Eridotrypasp.-Bythopora sp.组合带的分子,吐木休克组含Amplexopora minnesotensis-Rhinidictya nicholsoni组合带的分子,良里塔格组良五—良四段含Prasopora grayae-Moorephylloporina sp.组合带的分子,良里塔格组良三段含Hallopora elegantula-Trigonodictya acuta组合带的分子,良里塔格组良二—良一段含Atactoporella declivis-Lunaferamita nevadensis-Stictoporella sp.组合带的分子。
2015年02期 v.32 13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伊曼;马春梅;孙文峰;
选取南京丘陵地区29处样点,分别搜集表土及捕捉器样品,开展两种采样方式下孢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低山丘陵地区花粉类型以松属、栎属、枫杨属、榆属、蔷薇科、菊科、禾本科为主,表土花粉组合较好地反映了现代植被特征。主成分分析可以大致区分人工草坪区、农田区以及森林区的样品。农田区表土花粉浓度最低,每克仅为4 964粒,农田的翻耕以及微生物环境是造成其花粉浓度低的重要原因;森林区花粉浓度(每克29 176粒)及花粉通量(49 358粒/平方厘米/年)均很高。人类活动的增强可能会造成孢粉浓度的下降。在探究本地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时,可运用孢粉浓度以及与农作物相关的孢粉类型的变化来分析。所有捕捉器样品的乔木花粉百分比均低于其对应的表土样品,其中以松属尤为明显。
2015年02期 v.32 14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5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崔安宁;马春梅;朱诚;白九江;张文卿;
对玉溪遗址剖面53个地层样品和附近山地的9个现代表土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玉溪文化时期(6 000a.BP—7 200a.BP)孢粉组合以乔灌木为主,草本次之,蕨类孢子含量较少。乔灌木中以松属、桦木属、栎属占绝对优势;草本中藜科、蒿属含量较高;蕨类孢子以凤尾蕨为主。孢粉谱反映了较为湿润的气候特征。表土孢粉以超代表性的松属占绝对优势,可能是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松属植物作为先锋种类表现在演替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结果,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与当地植被状况相吻合。本研究在14 C测年基础上结合其它代用指标发现在剖面上部第4—8层和下部淤泥层中Rb/Sr值较高且乔灌木花粉百分含量明显增加,可以解释为该段淤泥层为古洪水遗迹,洪水可能有利于对孢粉的富集。地层剖面中文化层与淤泥层呈现交互沉积,表明周期性的洪水事件影响到了人类活动的连续性。
2015年02期 v.32 16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茹春;阳小兰;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常见的28种伴人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球形(近球形)的花粉22种、长球形5种、扁球形1种;P/E值最大的花粉为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1.59,最小的为苦菜[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0.84;最大的花粉为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最小的为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L.)DC.Prodr.];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4孔、3沟、3孔沟、3—4孔沟和5—7沟等7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和颗粒状等4种类型。该研究为地层中伴人植物花粉的鉴定提供了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了解古人类的活动、研究古代伴人植物生态学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
2015年02期 v.32 17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喜洋;齐永安;代明月;柴姝;
河南登封关口剖面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下部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微生物成因的核形石和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在野外和显微镜下对核形石和遗迹化石进行观察,并统计它们在地层中所占比例,表明核形石和遗迹化石存在着耦合关系。下部地层以发育凝块石和形状不规则、纹层不连续、代表一种低能弱搅动水体的Ⅰ型核形石为主,不含遗迹化石,表明此时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中部地层则以发育浑圆形、纹层连续的Ⅱ型核形石和遗迹化石Planolites为特征;而且随水体能量的增强,Planolites丰度逐渐升高,核形石丰度逐渐降低;二者的丰度变化说明后生动物的存在对核形石的数量有一定影响,但未破坏核形石的生长条件。上部地层发育大量Thalassinoides和生物扰动构造,缺乏核形石;后生动物对沉积基底进行反复扰动,彻底破坏了原始层理以及微生物造岩的环境,核形石消失。可见,在张夏组沉积时期,微生物与后生动物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关系。
2015年02期 v.32 18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6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邵铁全;刘云焕;王琪;郑亚娟;唐汉华;曹希;张亚楠;贺华华;胡家希;刘思远;
陕南宁强宽川铺生物群发现具触手的水螅营养体化石,同层位同时发现大量磷质管状疑难化石,其管体上可分辨出可能的出芽特征,推测该类具出芽特征管体可能和现代群体生活的薮枝螅(Obelia)有关。
2015年02期 v.32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朱雅杰;杨兴莲;赵元龙;何树兴;段小林;
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的寒武系牛蹄塘组为跨阶地层,以镍钼矿层为分界面,其上部属于筇竹寺阶,下部为梅树村阶。近期,作者利用15%左右的醋酸浸泡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底部(梅树村阶)的岩样,发现了以球形化石为主的单胞、多胞球形类小壳动物化石,包括Olivooides pearformis和其余两类未确定的球形化石。此次球形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牛蹄塘生物群的生物面貌,而且为解译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胚胎生物学提供了化石资料。
2015年02期 v.32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成源;张放;
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尔努尔山西南阿木山组剖面的一个层位中发现早二叠世牙形刺新种Neostreptognathodus costatus sp.nov.。根据牙形刺地层分布分析判断,该剖面地层是倒转的,但由于现有资料有限,地层是否连续或有缺失存疑;此剖面是否适合全部归入阿木山组,也有待进一步论证。期待能对此剖面重新详细的考察和大量采样,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2015年02期 v.32 209-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一、本刊为微体古生物学会所属各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提高。二、本刊主要刊载有关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和动态报道、学术思想讨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及国内外重要微体古生物学论著的简介和评述。三、来稿要求:1.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0 000字,并附200-300字的中文提要,以及与其相应的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一般3-8个。简讯一般不超过2 000字。文稿要求论点明确,化石图影清晰,文字简明,标点符号准确。
2015年02期 v.32 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