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古生物学报

应用微体古生物学

  • 中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水龙骨属(Polypodiodes Ching)孢子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王嘉晟;孙静茹;曾蒙秀;刘云凤;吴江宏;伍永秋;倪健;

    在生态系统脆弱的喀斯特地区,蕨类植物构成了植被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其中水龙骨属(Polypodiodes Ching)是该区域代表性的蕨类植物类群之一。尽管该属植物对环境变化敏感,但其孢子具体指示意义及其运用尚未得到充分揭示。本研究基于覆盖中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的现代孢粉数据集,结合高分辨率气候与地貌数据,旨在定量解析水龙骨属孢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关键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水龙骨属孢子含量与温度呈弱负相关,其中十二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温度因子,表明该属植物对冬季低温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这可能与其孢子囊的运动以及其生长在特定优势乔木冠层下的微环境有关;(2)水龙骨属孢子含量与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降水量对该属植物生长的影响较温度更为显著,证实水分可利用性是调控其生长和分布的主导限制因子。其中与六月平均降水的相关性最强,可能与喀斯特地区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过程有关,凸显了生长季初期的水分供给对其完成生活史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不仅量化了喀斯特地区水龙骨属的现代生态位,也为利用地层中水龙骨属化石孢子进行古气候和古生态重建提供了现代过程依据和校准参考。此外,这些发现对该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策略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03期 v.42 294-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云南澄江、会泽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化石新材料及Shaanxilithes再研究

    王棹;房瑞森;刘璠;胡亚洲;罗梅;张彩彬;张志飞;

    陕西迹(Shaanxilithes)是一类分布于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中的疑难化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本文报道了云南澄江九村镇路溪勺剖面、曲靖会泽县泥者箐及苏家凹剖面灯影组旧城段中发现的宁强陕西迹(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化石标本呈条带状,边缘整齐或呈锯齿状,部分个体上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保存形态,认为Helanoichnus等条带状化石为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的同物异名,形态差别是埋藏差异的结果。本次在澄江、会泽地区发现的Shaanxilithes进一步证实了该化石的广泛分布特征,表明其可作为全球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对比的可靠标准化石。通过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分析可知,化石部分相较于围岩部分更富集黏土矿物,印证了铝硅酸盐黏土矿物对化石的特异埋藏保存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形态学及μ-XRF分析,讨论了Shaanxilithes的埋藏学信息与亲缘关系,为理解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古生物学特征演化提供了更多视角。

    2025年03期 v.42 207-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摩洛哥大阿特拉斯东段寒武纪早期微生物岩及其与中国的演化对比

    王建坡;曾雄伟;王成刚;何垚砚;李福林;吴发富;

    摩洛哥大、小阿特拉斯地区在埃迪卡拉纪末期-寒武纪早期属于冈瓦纳古陆西缘的西非克拉通西北部,发育有该时期完整的地层序列,其内赋存丰富的微生物岩。于大阿特拉斯东段第二阶-第四阶Lemdad组下部发现新的微生物岩,它们呈丘状,横向连接,成层展布,丘体由下部平直纹层状、微波状叠层石和上部颗粒状凝块石组成,连接处与丘体相似,或为平直纹层状叠层石。丘体上覆和下伏岩层常见暗色藻席层,其中上覆岩层中分辨出似Epiphyton丛的藻席层。该微生物岩组合吻合于该时期摩洛哥大阿特拉斯微生物岩发育特征,其以微波状、球茎状、丘状叠层石、Girvanella壳、Epiphyton丛、凝块石-叠层石共生丘为主要类型。对比埃迪卡拉纪末期-寒武纪早期摩洛哥和中国扬子、塔里木、华北三大板块的微生物岩演化序列,显示摩洛哥与扬子均具有叠层石、凝块石向古杯礁相微生物岩演化的特征,塔里木和华北虽有古杯礁的发育,但古杯礁相微生物岩仍是稀缺分子。该时期中国三大板块不同程度的地层缺失可能影响了微生物岩的发育和演化记录,地层缺失后的碎屑岩、磷质岩沉积和高温干旱的高盐度环境又限制了古杯礁和古杯礁相微生物岩的形成和发育。摩洛哥发育有丰富的席状微生物岩,中国三大板块则少有记录,其可能与摩洛哥处于动荡的构造环境有关,由它导致的经常性碎屑输入影响了微生物岩的稳定发育。

    2025年03期 v.42 224-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华北板块寒武系第二统-苗岭统的钙化蓝细菌

    肖申浩;刘丽静;郑家炜;王睿;

    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参与碳酸盐沉积的生物之一,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留下了丰富的化石记录。一般认为钙化蓝细菌自寒武纪底界开始大量出现,并在寒武纪第二世达到多样性高峰,但该认识主要基于西伯利亚板块的研究,对其他地区的认识非常有限。华北板块寒武系广泛发育适合钙化蓝细菌生长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但对其中的钙化蓝细菌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华北板块寒武系第二统-苗岭统8个野外露头剖面,对其中的钙化蓝细菌进行系统古生物学研究,识别出8属9种,包括Girvanella, Subtifloria, Xianella, Kordephyton,Apophoretella, Hedstroemia,以及两个新属Streptubularia gen. nov和Pachytibia gen. nov,其中Subtifloria为华北板块寒武系首次报道, Xianella, Streptubularia和Pachytibia为全球寒武系首次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华北板块寒武系第二统-苗岭统钙化蓝细菌生物群多样性的认识。

    2025年03期 v.42 234-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江西上栗枣木剖面晚二叠世末牙形石与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

    蒋佳;黄云飞;李梦凡;杜漫越;孙冬英;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江西省由南部的碎屑岩台地相向北部的碳酸盐岩台地相逐渐转变,对中部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相区的研究有助于不同相区的地层对比。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枣木剖面长兴组上部开展系统研究,获得牙形石化石115枚,经鉴定为2属9种,获得有孔虫化石150枚,鉴定得到12属21种。江西萍乡枣木剖面可建立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是: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和Clarkina yini带,同时建立了有孔虫Palaeofusulina sinensis带,时代均为晚二叠世Changhsingian期末期。枣木剖面长兴组上部生屑含量丰富,在第15层顶部骤降,为晚二叠世末期生物大灭绝的主灭绝线,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则可能位于第17-18层。

    2025年03期 v.42 258-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巴音布鲁克盆地花粉记录的天山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

    姚付龙;何彤;夏倩倩;王心盼;张静;李晓兰;

    巴音布鲁克盆地为天山中部的高海拔山间盆地,受控于多个气候系统,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对探讨西风环流、季风环流的此消彼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巴音布鲁克剖面110个地层样品为研究材料,基于AMS~(14)C年代框架,以花粉为古气候代用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重建了研究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8 660-6 350 cal yr B.P.期间,以云杉属(Picea)、桦木属(Betula)为代表的乔木花粉含量高。同时,以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为主的旱生草本繁育。推测研究区发育森林草原、河谷林,反映了相对暖湿的气候特征。6 350-4 850 cal yr B.P.期间,乔木花粉含量减少,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上升。森林退缩,植被演替为干草原,表明湿度变小,温度降低。4 850-2 810 cal yr B.P.期间,云杉属、桦木属花粉含量接近消失,而耐旱的麻黄属(Ephedra)花粉含量增幅明显,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高,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含量持续下降。古植被演化为荒漠草原,推测气候进入冷干期。4 850-4 050 cal yr B.P.期间,天山地区发生了以“冷干”为特征的气候突变现象,根据起讫时间、水热组合方式等特征判断是对4.2ka事件的响应。该现象的发生可能与太阳辐射、温盐环流有关,具体表现为:随着北半球65°太阳辐射减少,北大西洋浮冰增加,海水表层温度下降,导致温盐环流减弱甚至停滞,水汽蒸发量降低,西风携带的水汽骤减,使该区域突然变冷变干。

    2025年03期 v.42 270-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西藏阿里地区一些植物的花粉形态

    汤静怡;李月丛;许清海;戴书恒;宋中巧;周子怡;周博涵;李建国;周忠泽;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西藏阿里地区7月份开花的12科22属2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对同科不同属、同属不同种、同种不同地区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对比,并结合这些植物的生境讨论了其花粉在地层孢粉分析中的意义。研究结果可为阿里地区及邻里沉积花粉的鉴定和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2 28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体古生物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正>一、本刊为微体古生物学会所属各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提高。二、本刊主要刊载有关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和动态报道、学术思想讨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及国内外重要微体古生物学论著的简介和评述。

    2025年03期 v.42 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