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守瀚;梁艳;卢建峰;
受广西运动影响,华南泥盆系底部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开展以碳酸盐相为载体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工作颇为受限。为进一步完善该时段的生物地层框架,系统分析了广西南宁伶俐剖面下泥盆统那高岭组高岭段的几丁虫化石。在高岭段上部鉴定几丁虫1属7种,含一新种Angochitina lingliensis sp. nov.,此外还包括下泥盆统布拉格阶带化石A. comosa,泥盆纪常见种A. mourai, A. dimorpha等。根据几丁虫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地层延限,在高岭段识别出几丁虫A. comosa间隔带。通过与牙形刺生物地层进行对比,确定了华南板块几丁虫A. comosa带相当于布拉格阶最底部的牙形刺Eognathodus irregularis带;全球性的牙形刺和几丁虫生物地层对比也表明,华南板块的A. comosa带与其他板块识别出的A. comosa带时代相近,具有全球性的地层对比意义。本文首次在接近布拉格阶底界的那高岭组高岭段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几丁虫化石,补充了中国早泥盆世布拉格早期几丁虫的空白记录,为下泥盆统高精度生物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新的材料。
2025年02期 v.42 9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黄晓松;李宁;唐贤君;季兴开;谭思哲;徐振中;
为厘定东海盆地福州凹陷中生代地层,揭示其沉积和成烃背景,本文通过对该凹陷目前钻遇中生界最厚的FZ-1井进行系统的孢粉生物地层研究,识别孢粉组合,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并探讨古气候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FZ-1井自下而上可识别出2个孢粉组合,其中3370~3515m井段为桫椤孢Cyathidites-克拉梭粉Classopollis-克鲁克孢Klukisporites组合,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1 785~2 260 m井段为克拉梭粉Classopollis-隐孔粉Exesipollenites-希指蕨孢Schizaeoisporites组合,时代为晚白垩世。孢粉丰度、分异度及生态特征分子指示早-中侏罗世为半干旱、半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晚白垩世为干旱炎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结合邻井岩石地层、沉积相和地球化学资料, 3 370~3 515 m井段中-下侏罗统是湖相环境,为中等-好烃源岩。上述结果表明,福州凹陷早-中侏罗世沉积时期具有较为有利的烃源岩层系发育背景,中生界勘探前景较好。
2025年02期 v.42 11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王佳茹;宁凯;杨振京;王国文;李亚萍;张琳;郭华良;蒋征午;刘傲然;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对第四纪气候变化敏感。最近的东北黑土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积学及土壤发育学方面,而有关气候重建的记录较少,阻碍了气候变化与黑土发育关系的探索。本研究利用现代孢粉和气象数据以及东北平原的化石孢粉,通过训练集选择、主控气候参数筛选、4种重建模型的交叉验证、显著性检验后认为加权加权平均法(LWWA)在本研究中的重建结果最为稳健。重建结果显示,呼兰河流域35 000 cal yr BP以来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温暖干旱,进入全新世之后降水减少。气候变化与太阳辐射、同时期东北季风边缘地区气候变化具有同趋性,推测研究区气候变化受东亚季风驱动,进而影响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本研究提供了区域尺度上晚第四纪以来定量重建气候变化的证据,为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42 13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杨思婕;夏志颖;Alyssa PELEO-ALAMPAY;Martin WIESNER;Niko LAHAJNAR;杨志;陈建芳;冉莉华;
本文对布放于苏禄海的沉积物捕获器收集的时间序列沉降颗粒物样品开展了硅藻分析,发现苏禄海硅藻通量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冬季风期间,与冬季风导致的上层垂直混合增强、营养盐供给提高有关。一些关键硅藻属种的相对丰度呈现明显季节性变化,其中Nitzschia frustulum与硅藻通量呈正相关,而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及其变种则与之呈负相关。苏禄海硅藻群落变化特征与南海北部有很高的相似性,但与南海中部和南部则明显不同,反映了地形和东亚季风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环境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协同影响。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苏禄海浮游植物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不足,也对季风调控低纬度海域海洋生态和生物泵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v.42 15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汪师哲;左昕昕;靳建辉;
释光测年使用的材料通常为石英与钾长石,但当沉积物中缺乏这两种矿物时这一方法就会受到限制,有待开发新的测年材料。生物硅(Biogenic Silica, BSi)是一种生物来源的无定形含水二氧化硅(SiO_2·nH2_O),主要以硅藻、植硅体、海绵骨针、放射虫与硅鞭毛藻等形式广泛分布于各类第四纪沉积物中。前人研究表明,生物硅存在释光现象,具有成为第四纪沉积物可靠测年材料的潜力,有望应用于泥炭、硅藻土等缺乏无机碎屑矿物的富硅生物沉积以及有机质保存较差的沉积物的定年。本文系统总结了生物硅释光测年研究的现状,探讨了生物硅释光测年的潜在优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进一步推广其应用的重点在于加强提纯方法、释光特性、剂量率测定及埋藏过程等方面研究。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生物硅将在古环境和考古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可以获取沉积物及其文化背景直接和可靠的年代。
2025年02期 v.42 16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宋婉婷;黄宝琦;
浮游有孔虫壳体钙化强度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要素,也是重建古海洋环境和评估全球变化的重要代用指标。影响浮游有孔虫壳体钙化过程及强度的因素众多,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导致其在古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系统总结了浮游有孔虫壳体钙化的生物学机理、钙化强度的环境驱动因素以及钙化指标的测量方法,全面梳理了浮游有孔虫钙化指标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同时,深入探讨了该指标在古海洋学中的应用前景,并分析了在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碳酸盐系统的变化对于浮游有孔虫壳体钙化的潜在影响,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2025年02期 v.42 174-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刘莎莎;李启剑;那琳;于深洋;毛颖颜;
古生物地理学作为生物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聚焦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群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与控制机制。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定量建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技术、网络分析、大型数据库平台以及空间重采样等手段的引入,正在深刻地改变古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基于此,本文简要回顾了古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阶段,重点梳理和比较了近二十年来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若干研究实例探讨其研究逻辑与适用性。这些新兴趋势不仅拓展了古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极大提高了结果可重复性,也为我们更全面、多维地解析地球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过程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
2025年02期 v.42 18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正>一、本刊为微体古生物学会所属各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提高。二、本刊主要刊载有关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和动态报道、学术思想讨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及国内外重要微体古生物学论著的简介和评述。三、来稿要求:1.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0 000字,并附200—300字的中文提要,以及与其相应的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一般3—8个。简讯一般不超过2 000字。文稿要求论点明确,化石图影清晰,文字简明,标点符号准确。
2025年02期 v.42 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