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古生物学报

应用微体古生物学

  • 北大西洋墨西拿期古海洋学:有孔虫和稳定同位素证据(英文)

    章纪君;

    墨西拿期(7.2-5.3 Ma)被认为是中新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洋钻探计划(DSDP)对地中海的首次大洋钻探发现整个地中海盆地存在着大量晚墨西拿期的盐类沉积,其上为上新世早期的正常大洋沉积所覆盖,科学家们称之为灾难性的“墨西拿盐度危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积极尝试寻找地中海盐度危机不容置疑的影响与全球海洋水体历史之间的关系,但收效甚微。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北大西洋的三个DSDP钻孔(552A、608和547A)中169个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岩芯样品中的有孔虫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时常被忽略的小型底栖有孔虫,并对其中82个底栖有孔虫样品和70个浮游有孔虫样品中的特别物种进行了~(18)O和~(13)C分析,以重建北大西洋中新世末期深层环流模式和评估深海环流和墨西拿盐度危机的演变历史。根据δ~(18)O曲线,我们识别出了墨西拿期有九个气候低谷期(M-9到M-1,按地层顺序),其中M-1和M-5期表明冰川加剧使海平面降低了至少60-73米。在这些事件中,随着冰锋从格陵兰岛向冰岛南部扩展,北大西洋深层水强度明显减弱,甚至断流,导致北大西洋深水环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然而,在大部分墨西拿期时间里,我们发现有四个明显的底栖有孔虫Epistominellaexigua丰度主峰(EEP-Ⅳ至EEP-Ⅰ),表明此时的大西洋中部深水区主要被NADW充灌,而此时的南极底层水(AABW)则仅至~43oN附近。此外,这些EEP主峰的碳同位素正偏当归因于高海平面和较弱的大陆侵蚀。通过有孔虫及稳定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识别出大西洋墨西拿时期具有三个主要古海洋学阶段:1)第一阶段,相当于墨西拿盐度危机,相对于NADW, AABW在北大西洋(522A钻孔)进一步减弱。在EEP-Ⅱ中NADW两次主要低谷期之间, E. exigua丰度陡增表明此时有一短暂的“间冰期”回返, NADW也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盆地,产生了一个主要不整合面,将地中海盆地的蒸发岩一隔为二,分成下蒸发岩与上蒸发岩; 2)第二阶段代表墨西拿盐度危机的开始,其中AABW减弱表明盆地之间的流通不良; 3)第三阶段,早墨西拿期, EEP-Ⅳ上部显示为墨西拿盐度危机的前奏,此时的深水循环相对停滞。在608和547A钻孔,与盐度危机相关的强烈碳酸盐溶解表明该事件可能使世界海洋的碱性降低,并导致了速溶层和CCD界面位置抬升。

    2023年03期 v.40 262-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消息报道

  • 纪念John Van Couvering博士:一位杰出的微体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

    章纪君;

    <正>2023年5月22日,我的良师益友,约翰·范·库弗林博士(Dr. JohnVan Couvering)驾鹤西去,享年92岁。他是剑桥大学博士,一位国际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特别是在微体古生物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国际刊物“微体古生物学报”(Micropaleontology)主编,也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Ellis和Messina有孔虫、介形虫和硅藻目录的编辑。约翰于1931年8月2日出生于洛杉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了学士学位后,他转而任职于肯塔基州的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负责地下水课题。后来跟随肯尼亚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攻修地质学硕士学位,并和利基一起在肯尼亚探索早期原始人类化石遗址,且在维多利亚湖鲁辛加岛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猿猴化石。约翰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此后,约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年代表上。

    2023年03期 v.40 2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中瓶状微化石新材料

    张崧;华洪;代乔坤;骆劲舟;余艳;

    高家山瓶状微化石为一类发现于陕南宁强高家山生物群Conotubus-Gaojiashania-Protolagena组合带中的微体化石。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在瓶状微化石外壳表面具有浅坑与水滴状构造;运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化石壳壁结构和壳腔内部结构,发现一个瓶状微化石内部存在球状构造。这些化石新材料中的微构造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形态的认知,还加深了我们对前寒武纪原生生物演化的理解。

    2023年03期 v.40 19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河北省磁县虎皮脑晚寒武世和早奥陶世牙形石

    裴放;巴燕;

    在河北省磁县虎皮脑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剖面发现晚寒武世和早奥陶世牙形石。晚寒武世牙形石包括Hirsutodontus rarus, Teridontus nakamurai,属于华北地区上寒武统凤山阶Proconodontus-Rotundoconus带牙形石。早奥陶世牙形石主要有Paraserratognathus partodiformis, P. problematicus, P. obesus, Scolopodus mancordatus, S.rexhuolianzhaiensis,Drepanodussubarcuatus,属于华北地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上部Paraserratognathus带牙形石。本文描述牙形石6属13种,其中包括l新种, 1亲近种。

    2023年03期 v.40 206-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川东南古蔺铁索桥剖面志留系石牛栏组上段生物-沉积相特征

    孙豪飞;戴鑫;周刚;陈骁;明盈;徐唱;苑保国;徐亮;张云峰;屈海洲;张园园;李越;

    川东南古蔺铁索桥剖面志留系兰多维列统沉积时的古地理位置处于滇黔桂古陆之北的陆表海环境。埃隆阶上部石牛栏组从下段薄层泥状灰岩形成之后,相变为上段的生屑-砂屑灰岩夹含少量粉砂质泥岩,展示海水深度变浅的过程。本文基于该剖面露头和灰岩薄片鉴定,专述石牛栏组上段生物-沉积类型并分析浅海环境指标。石牛栏组上段粉砂质泥岩中大化石稀少,而灰岩层中底栖型后生动物壳相化石具有中等多样性,少量出现能鉴定属级的大化石密集层,可识别3种不同水动力强度改造的腕足类介壳滩;该段上部赋存珊瑚-层孔海绵原地格架生长建造的小型点礁,标定了该时期最接近滇黔桂古陆的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生态域分布点。石牛栏组上段不同粒度的壳相生屑颗粒与泥状灰岩砂屑构成灰岩的重要组分;海底环境指标,特别是不同水动力强度作用主导了灰岩中颗粒与灰泥含量的差异。

    2023年03期 v.40 216-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黔东北志留系香树园组的生物-沉积相变

    郭伟;邓小杰;梁萍萍;于深洋;赵萌;李越;

    华南板块上扬子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鲁丹阶中部–埃隆阶中部香树园组的沉积环境背景有差异性。滇黔桂古陆以北的陆表海区,即黔东北铜仁地区分别出现近岸浅海的白沙型礁滩相和远岸偏深水的印江型灰岩-碎屑岩相。印江型沉积区的缠溪剖面香树园组露头实测厚度约27 m,中-薄层灰岩中常含石英细砂颗粒,选择12个岩石薄片作微相鉴定和图示。灰岩中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偏低,均为常见的正常浅海壳相化石类型,破碎程度偏高的细颗粒生屑与钙质砂屑共同形成浅海滩相单元。缠溪很接近白沙型分布区,白沙型-印江型的生物-岩相转换是在浪基面附近的缓坡带发生的,白沙型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短期生长且限于石阡-思南的近岸海域,未能向北面的缠溪外海区拓展。

    2023年03期 v.40 227-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渤海海域渐新世孢粉、藻类及介形类生态与环境——以曹妃甸5-5构造为例

    陈书伟;王波;齐玉民;赵都菁;潘文静;庾永钊;

    曹妃甸5-5构造A探井15块岩心和23包岩屑样中含丰富的孢粉、藻类、疑源类以及介形类化石,包括Meliaceoidites-Quercoidites和Ulmipollenitesundulosus-Piceaepollenites2个孢粉组合,Sentusidinium-LeiosphaeridiaCleistosphaeridiumminor,Dictyotidium-Rugasphaera,Gonyaulacysta-Palaeoperidinium 3个藻类、疑源类组合,以及Phacocypris huiminensis, Dongyingia gracilinflexicostata-Chinocythere subtriangulata 2个介形类组合。根据微体古生物、岩矿和地球化学检测结果分析:该构造中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为连续沉积。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湖岸形成生物礁或滩。东营组三段沉积初期发生短暂海水影响并带来适应咸水藻类,同时陆源淡水快速注入,造成淡水藻类与咸水-半咸水藻类汇聚共生,最终形成滨浅湖—半深湖。环境由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转变为温暖干燥的温带气候。

    2023年03期 v.40 235-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广西主要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秦琳娟;郝秀东;欧阳绪红;廖南燕;李立学;薛美玲;劳月英;韦嘉胜;

    金花茶组(Sect. ChrysanthaChang)植物分布狭窄,大部分野生金花茶资源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8种(包括4变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平均大小为37.6μm×28.5μm,沟长为32.9μm,极轴/赤道轴(P/E)值为1.35。单粒花粉呈近球形或长球形,具三拟孔沟或三孔沟,内孔横长,外壁具有细微的瘤状、脑纹状或颗粒状纹饰,符合山茶属花粉形态的一般特征。花粉外壁纹饰在各个种间又存在较明显差异,可作为金花茶组植物进一步分类鉴定的依据。最后,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及花粉形态的演化规律分析研究了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演化规律和分类学意义,为探究金花茶组植物的迁移和演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23年03期 v.40 252-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下载本期数据